?安徽省級新產品鑒定申報條件
?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申報條件
.
湖北省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有關內容如下,湖北省的朋友們可以了解一下,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歡迎致電咨詢。
政策咨詢熱線:18709834578(v同)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落實省委“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圍繞文化強省建設和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重大科技需求,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科技全面融合,促進荊楚文化、紅色文化、三國文化、三峽文化、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等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著力轉變文化發展方式,培育壯大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體系,突破一批文化共性關鍵技術,培養一批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力爭建成5家左右特色鮮明、示范性強、管理規范、配套完善的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20家左右具有湖北特色、擁有知名品牌、引領行業發展、競爭力強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領軍企業,培育200家左右創新能力較強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重點企業,努力使文化和科技融合成為湖北省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重點任務
(一)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技術研發1.加強文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將文化和科技融合技術研發納入《湖北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部署一批重大文化和科技融合項目,包括藝術創作與呈現領域、文化傳承發展和資源創造性轉化領域、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領域、現代文化和旅游產業領域、文化和旅游交流推廣及監管領域等。加強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基礎領域研究,開展語言學習與處理、知識表現、智能搜索、機器學習、知識獲取、模式識別、邏輯程序設計、軟計算、機器自主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技術創新研究,推動類人視覺、聽覺、語言、思維等智能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應用。2.提升文化保護、傳播與管理技術。開展分布式數據存儲、文化資源分類與標識、池化管理資源、虛擬化制作、構建多領域知識圖譜、深度關聯規則挖掘等文化生產技術研發運用;開展文化產品多渠道發布、多網絡分發、多終端呈現等文化傳播技術研發;開展在文化產品價值評估與版權交易、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推薦、文化產品與服務質量評測等文化服務技術研發;開展區塊鏈在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知識產權保護與侵權追蹤、數字資源資產管理、輿情分析與內容安全監管等方面的應用研究。3.加強文化集成應用技術研究。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技術基點,重點突破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文物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文化旅游等領域系統集成技術。加強數字光影關鍵技術研究,研究三維實體投影技術、LED顯示與控制技術、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多點觸控技術、體感交互技術等高新技術的集成創新應用,開發內容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化體驗技術應用系統平臺與產品。4.提升文化和旅游裝備技術水平。發展先進文化裝備制造業。適應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發展趨勢,加大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沉浸式體驗平臺的推廣力度,提升傳統制造業水平。加強標準、內容和技術裝備的協同創新,構建較為完善的研發設計、制造生產、銷售安裝產業鏈。豐富以聲、光、電為媒介的表現形式,提升藝術展演展陳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水平。支持文物和藝術品展陳、保護、修復設備產業化及應用。推動文化裝備制造與智慧旅游、特色小鎮、城市綜合體等相結合,發展智能家庭娛樂、智能語音、3D打印等高端制造業。探索開展文化和旅游裝備制造業示范基地、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建設,支持企業提升設計制造水平、增強技術供給能力。大力發展演藝、公共文化、游樂游藝、旅游基礎保障和專項旅游裝備制造業。
(二)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體系建設5.培育文化領域創新型企業。建立文化科技企業主導文化產業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需求主體、投入主體、研發主體和應用主體。加大文化類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將符合條件的文化類科技企業納入高新技術后備企業庫,培育文化科技企業加快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省級文化科技項目實施主要由高新技術企業牽頭,以產學研合作形式組織實施。6.建設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搶抓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機遇,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文化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培育,構建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生態圈、生態帶。高標準建設武漢東湖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聚集類),推動建設武漢理工數字傳播工程有限公司、語聯網(武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個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單體類),加快推動中國(湖北)網絡視聽產業園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園區、單位申報國家示范基地,推動集群化、規模化發展。加快建設省級文化科技產業園,培育一批省級文化類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形成新興文化科技產業集群發展優勢。依靠條件成熟的高新技術區、文化產業園區、企事業單位等,培育建設一批省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建立文化科技開放合作平臺。依靠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成果,充分發揮市場配置文化資源和創新資源的積極作用,打造文化科技企業產品、技術、服務的展示、推介、交易平臺。7.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依托頭部企業建設一批既能開展基礎研究,又能支撐產業創新的創新研究院,形成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創建移動廣播與信息服務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實驗室,推動文化科技企業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積極推進省級文化創意研發機構建設,激發企業技術創新活力。定期開展企業技術需求調查,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加快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技術創新需求市場發現機制,促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支持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共建聯合實驗室和研發基地,加強創新合作國際化。
(三)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應用8.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構建國家一體化的媒體大數據資源池,創立媒體融合大數據資源共享體系,加快推動中國(湖北)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創新中心。推進平臺化應用,支持極目新聞、“長江云”打造融媒體示范平臺。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于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讓個性化定制、精準化生產、智能化推送服務于正面宣傳。在輿論引導能力建設方面立足“融”,實現整體聯動。進一步加大基礎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和知識資源細顆粒度建設力度,按照標準化、集成化、智能化的要求高質量推進湖北省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和湖北文旅公共服務云建設。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加強數字文化館、數字檔案館、數字博物館、數字非遺展示館、數字農家書屋等建設,打通各層級公共文化數字平臺,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堅持“四聚焦”提升建設“5G+智慧廣電”質量效益,提高融媒體中心運營能力。加快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把融合發展和數字出版產業作為一個主攻方向,切實做好數 字閱讀、數字教育和知識服務三大板塊。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智能化、社會化發展,推動“群眾點單”和“政府買單”更好對接,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全面提升鄉鎮影院、農村智能廣播網、應急廣播平臺等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加強宣傳思想文化人才隊伍建設。9.推動文旅融合公共服務智慧化。將紅色文化、荊楚文化、三國文化等文化資源融入內容生產,借助各類媒體平臺傳播和推介文旅產品,探索5G時代“互聯網+”文旅產業新業態。推動景區、博物館等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建設景區監測設施和大數據平臺,發展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建立以“一部手機游湖北”全域智慧旅游綜合服務平臺為引領的全省多維度、立體化智慧旅游服務平臺體系,實現全省各地智慧旅游平臺信息共享、接口互通,不斷提升湖北文化和旅游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讓國內外游客在湖北有更加美好的文化旅游體驗。10.加強荊楚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貫徹國家大數據戰略,全面參與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工程建設,積極配合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化素材庫等建設,實施湖北文物資源信息平臺建設工程,構建荊楚文化數據體系。進一步建設湖北數字化紅色文化研學基地,對紅色文化數據進行專業化標注、關聯,實施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建設,打造荊楚文化園、文化體驗館等。支持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建設 “數據保真、創作嚴謹、互動有序、內容可控”的文化專網。構建荊楚文化大數據應用生態體系,面向全省開放文化大數據,鼓勵公民個人或組織依法開發利用,推動文化惠民高質量發展。
(四)加快文化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廣11.創新文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進大學校區、產業園區、城市社區“三區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推進“聯百校、轉千果”科惠行動,建立市州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合作長效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設立技術轉移機構、聘用技術經紀人,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行財政科研項目成果限時就地轉化制度。健全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與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的有效對接。12.完善文化科技交易信息服務。完善我省文化技術交易市場體系,打造交流對接平臺,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重點建設湖北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科惠網,基于全新的大數據實現復雜需求分析、高效智能查詢、知識圖譜智庫等黑科技,為平臺用戶創造大數據時代全新體驗,與更多服務機構共建資源、協同服務、共享市場,攜手建設中部創新高地,打造全省文化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良好生態。13.全面深化文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科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政府科技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根本轉變。持續穩定增加財政對創新領域的投入,優化文化科技投入結構,逐步加大基礎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發投入力度。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建立面向需求的項目遴選機制、激勵競爭的組織實施機制和精簡高效的過程管理機制。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與管理方式,更大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探索建立以信任為前提的頂尖科學家負責制,賦予充分的人財物自主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完善文化科技評價機制,深入推進文化科技“三評”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科學分類、合理多元的科研績效評價機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牽頭,省委網信辦、省財政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廣電局等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指導和推動全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工作。各地級以上市建立本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強化文化、科技、經濟等部門協同,加強上下聯動。地方有關部門根據本實施意見制定出臺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
(二)強化政策引導加強文化和科技融合關鍵核心技術支持,部署一批重點研發項目。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重點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重點支持范圍。鼓勵領軍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設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產業投資類基金。支持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領域采取PPP模式,將符合條件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項目納入省PPP項目庫,并優先選取為省級試點示范項目。
(三)加大金融支持推動符合條件的文化科技企業上市掛牌。通過現有財政資金渠道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載體建設。鼓勵文化企業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全面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發揮各級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投入,對龍頭企業、重大項目和新型業態進行重點扶持,對重大招商引資落地項目、企業上市、“個轉企”“小進規”等按規定給予獎勵。全面實施財政資金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落實國家關于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文化企業改制重組、文化產品出口和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等稅收優惠政策,優化現有文化、科技、產業等領域投資基金支持方向,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
(四)加強人才建設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決策咨詢機制,依托省級智庫平臺,研究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現狀、趨勢,加大文化和科技融合項目立項支持力度。加快建設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創新實施“百人計劃”“雙創戰略團隊”“楚天學者計劃”“3551人才計劃”等人才計劃,加大文化創意、文化科技研發等高端人才的培養扶持力度,完善高層次緊缺文化科技人才引進培養服務體系。鼓勵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龍頭企業、文化產業園區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文化科技人才培養、實訓基地,重點加快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養。